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人工干預措施-教育(科普)
給世界冰川監察處的訊息

「讓冰川退燒」是一個跨越國界、推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倡議。由緯利綠色生活有限公司及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共同發起。計劃以保護冰川為起點,啟發公眾通過保護冰川、陸地、海洋的整體方式為地球降溫,守護地球「健康」。這樣,也能夠同時守護人類重要的生命元素-水、糧食與空氣。今日緯利非常高興,可以向一眾氣候專家(科學家)展示「讓冰川退燒」平台是如何架通科學研究;然後轉變成科普傳棒和教育活動,讓你們的研究結果、觀點,轉化成民間應對氣候變化的日常措施。最終,拉近科學家、企業、機構與大眾的距離,並以「共同」的語言應對氣候危機。
「讓冰川退燒」平台的齒輪,一旦轉動起來:企業將經濟成就分享出來,換取企業社會責任與ESG績效;科學家將研究結果、理論傳送到平台,換取資源讓科研工作得以繼續進行,也讓理念更好被大衆認同;師生進入平台大力支持活動,換取知識上的累積,也讓下一代規劃好屬於他們未來的「綠色藍圖」。大眾因為這三個主要群體的互動與貢獻,能夠更容易掌握到通過改變日常生活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日常措施,更好去保護冰川、陸地、海洋,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氣候危機這些全球挑戰,缺少了一衆科學家堅毅求真、無私奉獻的精神,作為一般民眾的我們,又怎能夠知道地球正在「發燒」。「讓冰川退燒」平台的引擎能夠得以啟動,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天山冰川站學術站長李忠勤研究員及天山冰川站站長王飛騰研究員二人,感謝他們充當了「科研與科普」的橋樑。未來,緯利也期待來自全球的氣候專家、科學家,彼此不分界限,能夠踏上「讓冰川退燒-香港冰川站」,共同為守護藍色星球作出貢獻。
科學家也需要「讓冰川退燒」社交平台。社會裏不乏在環境方面的科學家,有冰川(極地)的、有陸地的、有海洋的,也有氣候等領域。他們都是大自然的守護者。他們不僅僅在學術上成就非凡,通過他們不同的實驗、觀察、研究而獲取的數據與結果,為地球的健康開出了很多的「藥方」。但現實情況是,很多的「藥方」都只是在他們的界別內或學術論壇上所流動。原因是,很多時候這些「藥方」無法通過「訊息解碼」,或者以接地氣的方式傳送到社會與大眾裏頭。同樣地,一些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與機構,他們也非常願意在SDG及ESG項目上作出貢獻。但他們也面對同一個難題,就是要如何能夠通過「訊息解碼」,為科學家提供資源、為學生提供贊助、為鄉村及山區民眾注入經濟動力,實踐共享經濟成就,推動社會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當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緩解氣候危機成為全球重大挑戰之一。不論是來自商界、科學、非政府機構或教育等界別都希望能夠作出貢獻,推動氣候行動。故此,緯利推動「綠色藍圖」- 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先以「讓冰川退燒」為起點,再推進「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海洋呼吸」,同步守護陸地和海洋。我們希望落實理念及實踐,攜手科學家、企業和機構代表、師生與民眾,推動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冰川、陸地、海洋繪製了「綠色藍圖」。然後,「綠色藍圖」教育大眾並喚醒大眾對保護地球的意識。通過「小蜂緯利奇幻之旅故事書」、SDG綠色校園講座、永續健康服務、第三極香港冰川博物館、氣候變化博物館和「綠色藍圖-冰川、陸地與海洋之旅」等拉近民眾與大自然的距離,構建成完整的科普和教育活動並轉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日常措施。從根源上減排、降溫,緩解全球暖化所引發的氣候危機。
「綠色藍圖」通過教育、科普活動踐行保育和教育目的,是每一位民眾也能參與其中的地球工程,也將會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人工干預措施。未來,緯利也希望能夠連接到WGMS成為緊密的合作夥伴,共同推動保護冰凍圈,乃至地球整體的健康。
「讓冰川退燒」是一個跨地域的保護冰川倡議,註寫香港冰川的故事
是否我們在香港見不到冰川因全球暖化而引發快速退縮的問題,用水安全、洪水、海平面上升、就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全世界共有27萬5千多座冰川,覆蓋面積約達70萬平方公里。冰川和冰蓋儲存了全球約70%的淡水。然而,由於氣候變化,這些冰層正在迅速消退。保護這些重要資源不僅對環境可持續性至關重要,對經濟穩定和保障文化服務與生計也至關重要。
WMO秘書長席列斯特∙紹羅說:「WMO最近確認: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並就冰川消退等氣候狀況多次發出『紅色警報』。2023年出現了有記錄的五十年以來最大的冰川品質損失。這是世界上所有有冰川地區均報告冰量損失的連續第二年。冰和冰川融化威脅著數百萬人的長期用水安全。本國際年勢必成為喚醒全世界的警鈴」。
或許現在我們還未有感受到迫切的威脅。但試想想,如果所有山地冰川 – 世界「水塔」全部都不見了,南極、北極的冰蓋也全部融掉,作為沿海城市的香港,以至地球上其他低窪地域的國家,能夠逃得過海水上升和洪水泛濫的威脅嗎?所以保護好南極、北極、第三極和山地上的冰川,是全人類最緊迫的挑戰之一。這就是「小蜂緯利奇幻之旅」飛越青藏高原的創作背景,以新疆天山1號冰川及四川達古冰川為起點,註寫香港冰川的故事,拯救地球不可或缺的冰川。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國家站和緯利架通科學研究
「綠色藍圖-讓冰川退燒」倡議同步落實保護冰川的理念及實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國家站和緯利將「讓冰川退燒」轉化為新時代的連接平臺,整合不同區域與社會的資源力量。然後,通過「架通科學研究、科普傳播、教育共享」吸引更多科學家加入科普工作、啟發公眾關注和保護冰川,也為企業提供更多回饋和贊助的機會,激發更多的人才、研究者和決策者投身冰川研究和保護的偉大事業中。願我們共同努力,保護珍貴而脆弱的冰川、冰川水資源、雪線、冰凍圈,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加宜居的地球。
在2023年3月21日,緯利創立「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畫,是首個香港與內地冰川保護聯合行動。緯利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作為「讓冰川退燒」的發起機構,更邀請到達古冰川管理局共同推動倡議。
2024年4月,迎來首團SDG在中國™研學團「讓冰川退燒 – 第三極4860達古冰川之旅™」,128位師生走入「白色巨人」的懷抱-4860達古冰川。同年11月,在「讓冰川退燒」計畫見證下,更促成了首次香港與四川兩家學校締結成「姊妹」,為香港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増進對祖國的瞭解,同時促進兩地教育的共同發展。
2025年4月,「讓冰川退燒 – 新疆天山1號冰川之旅™」SDG在中國™考察團首發團圓滿踐行兩地民心相通共融、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環保理念。緯利攜手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國家站、新疆氣象融媒體科普中心、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國際扶輪3450地區和沙田扶輪社代表發起「綠色藍圖-讓冰川退燒」。通過「冰川之旅」,一方面推動冰川保護,一方面推動地方經濟增長。
這一系列的科普活動中,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國家站都為地球守護者(師生、企業及機構代表)準備了豐富的「冰川保護措施研究與應用」學術分享,並同時推動聯合國《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3月21日世界冰川日》、《3月22日世界水日》、《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的倡議。
「讓冰川退燒」提倡保護冰川、冰川水資源、雪線、冰凍圈

「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畫守護冰川與水,實踐氣候行動SDG13。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踏上新疆烏魯木齊河源天山1號冰川及四川達古冰川,踐行「飲水思源,同根同心」溯源淡水發源地(SDG6);推動兩地共融、共融社會、共享經濟成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
「讓冰川退燒」以新疆天山1號冰川及四川達古冰川為起點。李忠勤研究員表示選擇達古冰川作為「讓冰川退燒」活動的核心地點,原因是2024年美國萊斯大學、冰島大學、冰島冰川學學會、WGMS及UNESCO聯合發起「全球冰川消亡名單(GGCL)」項目,在全球範圍內遴選出18條即將消融殆盡且具有重大科研與社會經濟價值的代表性冰川,向國際社會警示冰川劇變的緊迫性,而達古冰川是中國唯一入選者。模型預測顯示,若不採取人工干預措施,它將在未來10-20年內完全消融,而實施有效保護策略,則可顯著推遲其消亡進程,使更多民眾得以欣賞到其壯美景觀。
李忠勤研究員也表示冰川保護活動同時聚焦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是因為1號冰川WGMS確立的全球40餘條重點觀測冰川之一,是中國及中亞乾旱區的「參照冰川」。天山冰川站對其開展了長達66年的連續觀測研究,對中國冰川學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國際冰川在大陸性和乾旱區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1號冰川的命運則與全球減排成效緊密相連:若人類社會能嚴格落實《巴黎協定》,將本世紀末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該冰川有望存續至2090年左右;反之,若排放失控,它可能在2050年前消失。這近40年的差距,實證了減排降溫是拯救冰川的關鍵所在。
達古冰川作為人、社會、經濟、自然融合一體的例子

王飛騰研究員表示達古冰川是中國第三大冰川旅遊景點,對當地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令人痛心的是,35年來,達古冰川退縮了76%,冰川面積由1989年的2.10平方公里減少到2023年的0.5平方公里,未來更令人擔憂。根據多年來收集的測量數據建模,預測目前面積不足0.5平方公里的達古冰川將在2030年左右完全消失。其於這個背景之下,2021年8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冰凍圈監測計畫(GCW)專家組委員和第三極區域氣候服務中心(TPRCC)專家組委員王飛騰研究員,帶領團隊登上位於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的達古冰川,做了減緩冰川消融實驗。冰川消融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冰川對短波輻射的吸收主要取決於冰川表面的反照率,能減緩冰川的消融。實驗兩個月,在冰川上覆蓋反光隔熱材料能夠減慢消融速度,與沒做任何防護措施的冰川相比,減緩消融厚度達到1米。2025年5月,在塔吉克斯坦召開的聯合國首屆國際冰川保護高級別會議上,達古冰川的保護工作被中國政府代表團作為中國踐行聯合國倡議的典型案例。
或許大家會有個疑問為何會選擇達古作冰川為科普傳棒和教育活動的例子。跟其他細小的山地冰川一樣,達古冰川的命運本可能會是消失得無聲無息。然而藉着科學家的加入,園區搖身一變成為了生態旅遊和科普平台,推動綠色發展,讓“美麗風景”變身“綠色經濟”的有效實踐。人、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育的平衡,在過去一段時間處於兩難狀態。主因是很多時候大眾將兩邊處於對立。要不只要人、社會、經濟,捨棄自然;要不只要自然,捨棄人類文明的發展。今天,希望通過達古冰川的例子,與大眾探究人、社會、經濟與自然是否該融合一體,成就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李忠勤研究員和王飛騰研究員兩位均表示,達古冰川以生態旅遊所帶來的遊客,對於冰川消融的影響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反之,要緩解氣候變暖是需要通過全球民眾的合作,減排降溫,從根源做起。
達古冰川的少數民族藏族和羌族,他們世代長居於此。因為生態旅遊的開發,他們在工作上得了新機遇,包括從事旅遊相關的職位、成為護林員或在冰川園區工作,共同承擔起保護冰川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真正踐行「適度拿取自然資源以發展經濟,再以經濟成就回饋自然與社會」。亦因為經濟得以發展,即便是身處在山區或鄉村的民眾,也能獲得體面的工作和經濟增長,促進社會持久和平與社區共融。SDG在中國™考察團、研學團到訪不同的民族,實踐保育、教育、科普、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走訪地方社區與學校相互介紹人文地貌,增進彼此的瞭解,種下民族團結與文化交融的種子。
因為「讓冰川退燒」平台的架通,達古冰川多了民眾的關注和資源,也得到更多科學家的支援。地方的民眾反而能夠更好守護好生態,地方的企業也獲得更好的誘因,賺取利潤的同時與自然環境共存。綠色轉型更帶動周邊的綠色經濟和提升文化交流,讓山區的民眾也能夠共享經濟成就。最終實現人、社會、經濟與自然融合一體。
發出中國科學家的聲音

「為地球降溫,讓冰川退燒」。山地冰川佔據著地球表面最高的區域,被稱為地球的「水塔」,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資料,冰川(包括南、北極冰蓋)儲藏著全球約70%的淡水資源,全球約四分之一人口依賴山區冰雪融水,冰川補給的流域更支撐著地球上約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樣性。然而,這一關鍵生態系統對氣候的變化異常敏感,其回應氣候變化的速度遠超其他陸地生態系統。過去40年間,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持續變暖,冰川消融退縮顯著提速。尤為嚴峻的是,過去六年中有五年刷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快消退紀錄。科學研究明確警示,若持續變暖趨勢不減,全球許多地區的冰川(包括中國大部分冰川)將在本世紀內消融殆盡。冰川的萎縮直接威脅著「水塔」功能的存續與數億人口的用水安全,深刻改變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格局,並加劇乾旱、洪澇等極端災害風險。此外,冰川融化已成為僅次於海洋熱膨脹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第二大貢獻源,其影響已直接危及沿海國家和地區居民的安全與生存。
面對這一緊迫挑戰,國際社會已積極行動。2022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議採納塔吉克斯坦總統提議,將2025年定為「國際冰川保護年」,並將每年3月21日設立為「世界冰川日」,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共同推動相關活動。聯合國還同步啟動了「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2025-2034年)」計畫。UNESCO在2025年3月21日和5月29日至6月1日分別組織了巴黎高級別活動慶祝首個世界冰川日、世界水日和塔吉克斯杜桑貝國際冰川保護大會。而作為負責全球冰川監測的核心機構 – 隸屬於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冰凍圈科學學會(IACS)及世界氣象組織(WMO)框架下的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WGMS),積極倡議並組織國際研究機構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在中國,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站牽頭組織會議主要有三次:
-
3月15-18日:在達古冰川聯合舉辦「中國-塔吉克斯坦達古冰川國際高端學術論壇」及「讓冰川退燒」公眾倡議活動。
-
7月20-25日:在韓國釜山大氣-海洋-冰凍圈聯合大會(BACO-25)上主辦「高山亞洲冰川、冰川融水與冰川湖變化」專題分會。
-
8月1-3日:在新疆天山冰川站召開以冰川保護為主題「高山冰雪變化及其影響」年度學術會議。
中國科學家呼籲每一位公民都應成為冰川保護的宣傳者和實踐者,讓我們攜手「為地球降溫,讓冰川退燒」,推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為後代留下一個更加宜居、更加美麗的家園(地球)。
國際扶輪3450地區正式成為「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的推動方

在2025年10月28日,緯利、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天山冰川站和國際扶輪3450地區在達古冰川「第三極香港冰川地標」廣場共同簽署合作宣言。國際扶輪3450地區隨即成為「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首個全面協作夥伴。
接著,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中國通訊員李忠勤與「讓冰川退燒」計劃始創人洪偉念(緯利)引領國際扶輪3450地區開展「讓冰川退燒-1.5°C氣候行動」。期間,參加者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學術站長李忠勤研究員的陪同下,踏上全球冰川消亡名單(GGCL)之一的達古冰川,見證自2021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對達古冰川所做的一系列減緩冰川消融實驗及措施。
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劉爽爽、賈玉峰博士後的指導下,國際扶輪3450地區地區總監(鄭卓群)、地區候任總監(劉富成)、地區總監當選人(陳俊禾)及保護地球委員會主席(李美慈),引領一衆社友共44人在達古冰川模擬了其中一項人工干預氣候系統的地球工程-太陽輻射管理(SRM),通過隔熱物料增加行星反照率來減少地球吸收的短波輻射去減緩冰川消融。
國際扶輪3450地區承諾以「讓冰川退燒」計劃作為起點,支持保護好冰川、陸地、海洋,以整體的方式去照顧好地球的健康;承諾支持落實由「讓冰川退燒」計劃所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日常措施」,從根本上減排降溫緩解氣候危機;積極參與「第三極冰川之旅」、SDG在中國™考察團/研學團、SDG綠色校園講座™,以社會及社區層面組織及主導「讓冰川退燒」計劃,有效落實「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的理念」。「兩地共融」:以普及的方式推動「讓冰川退燒」計劃,贊助學生通過到訪新疆天山1號冰川、達古冰川,讓孩子、大眾明白守護「冰川與水」對人、社會、經濟與自然的重要性。在溯源水發源地的同時,溯源中華文化,踐行「保育、教育、科普、文化交流」融合一體。
「綠色藍圖」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人工干預措施
要照顧好地球,必須要「As a Whole整體」- 即保護好冰川、陸地、海洋。氣候變化(全球暖化)是冰川退縮的主因,只有健康的陸地與海洋,才能控制溫度上升,從根本上「讓冰川退燒」。
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繪製了「綠色藍圖」- 冰川融水化作冰湖,鑄造出陸地上的海洋;冰川融水匯成河源,孕育生機處處的陸地;海洋陸地控制溫度,守護淡水之源的冰川。
呼籲全球行動,拯救地球不可或缺的冰川。冰川融水孕育出健康的「陸地與糧食」,也同時鑄造了「海洋與空氣」,海洋呼吸也守護了「冰川與水」,大自然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緯利、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天山冰川站今後將持續宣導公眾踐行低碳生活,積極引領政府、企業、機構、學校的參與者,攜手保護「世界水塔」,深化兩地在水資源保護、氣候變化應對與科學教育領域的合作,助力地球降溫,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未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國家站和緯利會積極推動以「讓冰川退燒」為主題的香港中文大學氣候變化博物館、教育局校園保育課程和香港電台冰川保育專輯等,架通科學研究、企業/機構與民眾。願我們能夠成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股新力量,引領民眾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感謝各位科學家一直對地球健康的貢獻、感謝企業對社會與自然的回饋、感謝民眾以行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綠色藍圖」倡議是一個真正讓不同地域、不同界別的民眾也能參與其中的地球工程、氣候工程。緯利期望廣邀包括WGMS在內的國際頂尖科研機構、氣候專家、科學家等加入到「讓冰川退燒」平台。願我們的努力也能夠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人工干預措施之一。
文章撰寫:「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始創人洪偉念(緯利)
文章審核: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中國通訊員李忠勤
2025年11月6日
「小蜂緯利奇幻之旅」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緯利期待各界加入「小蜂緯利奇幻之旅」,願各位在奇幻之旅上融會智慧,貫通人類可持續的未來!
「小蜂緯利奇幻之旅」是洪偉念(「讓冰川退燒」始創人)創作的一本故事書,透過小蜂緯利與花蜜兒穿越「第三極冰川之旅」,帶出在保護冰川的同時,也需要保護好陸地與海洋,以整體的方式守護地球健康,向孩子、青年人及民眾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推動世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或許現在我們還未有感受到迫切的威脅。但試想想,如果所有山地冰川 – 世界「水塔」全部都不見了,南極、北極的冰蓋也全部融掉,作為沿海城市的香港,以至地球上其他低窪地域的國家,能夠逃得過海水上升和洪水泛濫的威脅嗎?所以保護好南極、北極、第三極和山地上的冰川,是全人類最緊迫的挑戰之一。這就是「小蜂緯利奇幻之旅」飛越青藏高原的創作背景,以新疆天山1號冰川及四川達古冰川為起點,註寫香港冰川的故事,拯救地球不可或缺的冰川。這樣,也能夠同時守護人類重要的生命元素-水、糧食與空氣。
陸地佔地球約三份一面積,是人類的生命之源,也是人類的文明搖籃。森林覆蓋全球陸地近31%的面積,是80%以上陸地動物、植物和昆蟲等物種的家園。隨著城市發展和污染增加,在耕地、綠色空間和人與動物共生的區域濫用有毒除害劑,嚴重影響陸地生態系統。蜜蜂對解決全球糧食供應相關的問題並消除發展中國家的飢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蜂緯利鼓勵大眾攜手種植開花植物、保護蜜蜂,並在城市裏及周邊創建「城市野生生物走廊」,推動生物多樣性及確保糧食豐收。大眾可以通過「永續健康服務」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日常措施,共同保護陸地生態系統的健康。這樣,其實也是保護地球的健康和人類的未來。
海洋覆蓋了地球的70%以上,支撐著人類以至地球上每個生物的生命。海洋呼出地球至少50%的氧氣,同時吸收地球上約40%的二氧化碳,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冰川融水化作冰湖,孕育著來自大海的饋贈「海鮮」。「陸地上的海洋」建構可持續漁業,作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經濟,減輕了海洋的負擔,也助力當地民衆增加收入,加快鄉村振興。冰川與陸地聯手合作,保護了健康的海洋,「讓海洋呼吸」。冰川融水孕育出健康的「陸地與糧食」,也同時鑄造了「海洋與空氣」,海洋呼吸也守護了「冰川與水」,大自然本就是一環扣一環。
「小蜂緯利奇幻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