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藍圖」:冰川、陸地、海洋與可持續發展

「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

以行動應對氣候危機、貧困,並推動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冰川與水、陸地與糧食、海洋與空氣」代表著「讓冰川退燒、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的關係非常密切。推動人、社會、經濟與自然融合 – 共享經濟成就、共融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根本上啟發民眾,守護人類最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糧食和空氣。

當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緩解氣候危機成為全球重大挑戰之一。不論是來自商界、科學、非政府機構或教育等界別,都希望能夠作出貢獻,推動氣候行動。故此,緯利推動「可持續發展與共存的道路」倡議,希望同步落實理念及實踐,攜手科學家、企業和機構代表、師生與民眾,推動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這次,緯利會以「冰川」作為氣候行動的起點。適逢今年是「東江水供港六十載」,緯利希望推動保護「白色巨人(冰川)」,守護兩地人民的河源。通過到訪新疆天山1號冰川,即烏魯木齊河的河源,讓大眾明白守護「冰川與水」對人、社會、經濟與自然的重要性。與此同時,緯利更希望通過「讓冰川退燒 – 新疆天山1號冰川之旅」推動「飲水思源,同根同心」溯源中華文化,培育更多兩地心繫家國和熱愛祖國的青年。

緯利通過以下1.5°C氣候行動™「讓冰川退燒 – 新疆天山1號冰川之旅」,令大眾能夠更容易理解「綠色藍圖」的目標。同時,期待你們能夠連接到「綠色藍圖」的平台,共同推動「冰川、陸地、海洋與可持續發展」融合一體。要照顧好地球,必須要「As a Whole整體」- 即保護好冰川、陸地、海洋。氣候變化(全球暖化)是冰川退縮的主因,只有健康的陸地與海洋,才能控制溫度上升,從根本上「讓冰川退燒」。

行動:1.5°C氣候行動™「讓冰川退燒 – 新疆天山1號冰川之旅」

目的:推動「綠色藍圖」冰川、陸地與海洋融合一體,走出人、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地點:新疆(烏魯木齊、伊犁州、吐魯番)

實踐:推動共享經濟成就、共融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的倡議

聯動:「保育、教育、科普、文化交流」融合一體

受眾:SDG在中國™考察團(企業與機構)、研學團(學校)

可持續發展與共存的道路

「綠色藍圖-冰川、陸地與海洋」融合一體。冰川融水化作冰湖,鑄造出陸地上的海洋;冰川融水匯成河源,孕育生機處處的陸地;海洋陸地控制溫度,守護淡水之源的冰川。

礙於冰川、陸地、海洋一直較少被外界所深入認識,以為只是一個地域、地理上的分割及名稱,以致大眾忽略了它們對人類與生物生存的絕對重要性。「綠色藍圖-冰川與水、陸地與糧食、海洋與空氣」代表著「讓冰川退燒、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的關係非常密切。目的是要啟發民眾與大自然平衡共處的意識,從根本上守護人類最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糧食和空氣。

冰川融水孕育出健康的「陸地與糧食」,也同時鑄造了「海洋與空氣」,海洋呼吸也守護了「冰川與水」,大自然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緯利引領政府、企業、機構、學校的參與者踏上天山1號冰川與達古冰川,尋找「世界水塔」、尋源(河源)、尋根(民族共融),踐行保育、教育、科普、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目標。

緯利支持通過綠色轉型、新能源、綠色產業、生態旅遊等,推動綠色發展,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通過保護冰川,我們保護了陸地;通過保護陸地,我們保護了海洋;通過保護海洋,我們保護了冰川。大自然與人類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互相倚靠。

緯利連接起兩地及不同界別構建融合一體的關係,推動「共享經濟成就」、鄉村振興。SDG在中國™考察團、SDG綠色校園講座™共同推動氣候行動,踐行人、社會、經濟與自然融合一體,推動世界走向可持續美好的未來。

守護冰川與水

SDG在中國™考察團、研學團踏上烏魯木齊河源天山1號冰川,踐行「飲水思源,同根同心」溯源淡水發源地,守護冰川與水。走入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天山1號冰川保護區及海拔3850米天格爾𡶶。守護冰川、冰川水資源(淡水資源)、雪線、冰凍圈。「讓冰川退燒」以行動呼籲更多人關注氣候變化及氣候危機,守護「亞洲水塔」、「世界水塔」。

守護陸地與糧食

翱翔新疆伊犁州唐布拉「太陽花生物多樣性充電站」百里畫廊,「永續健康行動」築起「海拔1800米的蜜蜂城市」。綠色產業紮根天山,並構建宜居城市。「城市野生生物走廊」保護了健康的陸地,創建可持續城市,與蜜蜂守護者攜手守護「蜜蜂之家」,推動生物多樣性及確保糧食豐收。

守護海洋與空氣

來自海洋的饋贈,冰川上的可持續漁業。天山冰川融水化作冰湖,孕育著來自大海的饋贈「海鮮」。冰川融水鑄造「陸地上的海洋」,建構「離海洋最遠」的可持續漁業,作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經濟,減輕了海洋的負擔,也助力當地民衆增加收入,加快鄉村振興。冰川與陸地聯手合作,保護了健康的海洋,「讓海洋呼吸」。

「讓冰川退燒」守護冰川與水

SDG在中國™考察團踏上烏魯木齊河源天山1號冰川,踐行「飲水思源,同根同心」溯源淡水發源地,守護冰川與水。走入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天山1號冰川保護區及海拔3850米天格爾𡶶。喚醒「白色巨人」守護冰川、冰川水資源(淡水資源)、雪線、冰凍圈。「讓冰川退燒」以行動呼籲更多人關注氣候變化及氣候危機,守護「亞洲水塔」、「世界水塔」。

青藏高原上的祁連山、新疆阿爾泰山、天山及昆侖山等龐大的冰川群形成潔淨的冰川水源。這裡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和長江的起點,同時也是亞洲13條江河,包括湄公河、印度河、恒河等發源地。這裏亦有中國境內唯一一條向北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 額爾齊斯河,水源發源地便是阿爾泰山。保護冰川等同保護好淡水資源,這對全球社會的福祉至關重要。

新疆天山一號冰川位於天山中段天格爾峰北麓,海拔3850米,也被稱為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北距烏魯木齊約130公里,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冰川。

我國自1959年在天山一號冰川設立冰川觀測站,觀測發現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山一號冰川一直在退縮,東、西兩支冰舌由於不斷萎縮,於1993年完全分離,成為兩支獨立的冰川。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指出,從1964年到2018年,一號冰川面積減少了22%。近年來通過禁牧禁遊禁獵,停止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烏魯木齊河流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為保護冰川做出了一定貢獻。

冰川被譽為“固體水庫”,對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冰川在全球水迴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儲存了地球上近三分之二的淡水,堪稱是世界的水塔。緯利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作為「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的發起機構,呼籲全球採取行動,減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每年,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都會舉辦學術聯會,由李忠勤研究員及王飛騰研究員引領冰雪及水文專家共同討論守護冰川、冰川水資源,讓「世界水塔」、「亞洲水塔」繼續履行大自然賦予的天職,守護人類與生物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

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科研啟航計畫」,自2013年設立以來,先後與8所大學的相關學院簽訂了合作協定。每年六至八月,為本科生提供科研實習基地和交流平台,培養學生走向科研之路。緯利攜手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在那裏開展為期1-2天的「1.5°C氣候行動™ – 讓冰川退燒」。天山冰川站為地球守護者(師生、企業及機構代表)準備豐富的「冰川保護措施研究與應用」學術分享,推動聯合國《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3月21日世界冰川日》、《3月22日世界水日》、《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的倡議。

只有「讓冰川退燒」,「白色巨人」才能守護「雪衣」(冰川是雪線的守護者)。我們將乘坐新能源汽車進入天山1號冰川保護區,登上新疆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一睹「白色巨人」的力量,讓香港青少年、企業及機構代表明白到,我們日常一個簡單「飲水」的動作,是必須要由保護冰川開始。同時,在追溯河流源頭的過程中,學懂「思源」- 即是兩地同根同心的關係。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全球冰川整體處於消融退縮狀態,雪線也跟着向後移動。通過分享科學家在達古冰川17號冰川及天山1號冰川的冰川消融研究結果,參與者能夠學習到溫室氣體與氣候危機的關係,踐行氣候行動可持續發展目標13。

「城市野生生物走廊」守護陸地與糧食

翱翔新疆伊犁州唐布拉「太陽花生物多樣性充電站」百里畫廊,「永續健康行動」築起「海拔1800米的蜜蜂城市」。綠色產業紮根天山,並構建宜居城市。「城市野生生物走廊」保護了健康的陸地,創建可持續城市,與蜜蜂守護者攜手守護「蜜蜂之家」,推動生物多樣性及確保糧食豐收。

陸地佔地球約三份一面積,是人類的生命之源,也是人類的文明搖籃,只有好好保管地球上這塊珍貴的淨土,人類與自然的未來才得以可持續發展。陸地和潔淨的水源是孕育森林的必需元素,森林覆蓋全球陸地近31%的面積,是80%以上陸地動物、植物和昆蟲等物種的家園。隨著城市和農業化的發展、森林比率的下降及碳排放的增加,破壞了大自然的平衡,嚴重影響陸地生態系統、亦令氣候變暖(全球變暖)、污染增加和物種消失。

蜜蜂是農糧作物的重要授粉者,不僅是生態系不可或缺的角色,更對全球糧食供應,以至到對抗貧窮都有着重要的影響。「城市野生生物走廊」推動大眾種植開花植物以涵養傳粉昆蟲蜜蜂等,提升生物多樣性及糧食的收成,踐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5。同步,緯利推動「永續健康行動」、「太陽花生物多樣性充電站」及「蜜蜂之家」倡議。「永續健康行動」鼓勵政府、企業、機構、學校、家居採納低碳無毒服務及產品去除致敏源與常見害蟲、充分達致深層清潔及環境良好健康;「太陽花生物多樣性充電站」鼓勵大眾種植開花植物,讓傳粉昆蟲比如蜜蜂和蝴蝶休息、補充能量,令到牠們可以穿梭在森林、城市及棲息地之間。「蜜蜂之家」以「重置和放歸」的方式保育蜜蜂,推動大眾不要殺滅蜜蜂,讓蜜蜂繼續大自然賦予牠們的天職。

唐布拉是尼勒克縣境內喀什河峽谷草原景觀的統稱。新疆黑蜂自然保護區地處天山腹地的唐布拉,平均海拔約1800米。這裡有著優質的草原、植被,蜜源植物十分豐富,有260餘種野山花,其中具有中藥保健價值的花草就達76種,藥用植物有黨參、益母草、貝母、野薄荷、百里香、蒲公英等,營養價值極高。每年6-8月間,植物競相開放,這些都是新疆黑蜂最好的蜜源植物,這就是為什麼第三極冰川蜂蜜™(新疆黑蜂蜂蜜)的波美度(°Bé)達到≥42度以上。

如今,尼勒克縣已建成國家級黑蜂保護區與保種場,成為全國蜂業發展的標杆。目前,尼勒克縣擁有蜂農504戶,蜂群數6萬群,年產蜂蜜超1200噸,蜂產業產值突破1.2億元,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尼勒克縣通過保護自然生態、蜜蜂,再以蜜蜂主題支撐生態旅遊及蜂蜜產業鏈,充分展現人、社會、經濟與自然融合一體。

緯利攜手伊犁州尼勒克縣政府機關與綠色企業,向大眾展示由蜜蜂主導的可持續發展城市。通過保護蜜蜂,在城市裏推動蜜蜂產業,包括以蜜蜂為主題的酒店和第三極冰川蜂蜜™。同時,向各地的大城市立下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範例,在森林與城市之間修築近100公里長的「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大眾明白保護陸地與糧食的重要性。

我們會到訪新疆黑蜂保護區 – 蜜蜂小鎮,了解天山腹地的蜜蜂城市是如何展現共享經濟成就、共融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研學方面,我們會參觀黑蜂科技文化館、黑蜂標本庫、蜜源植物標本庫、蜂蜜產品生產線等,讓參與者能夠更深刻體會緯利所提出的理念:「適度拿取自然資源以發展經濟,再以經濟成就回饋自然與社會」。新疆伊犁州唐布拉百里畫廊不僅僅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及糧食,更是貫通到人類可持續的未來。

「讓海洋呼吸」守護海洋與空氣

冰川融水鑄造「陸地上的海洋」,「讓海洋呼吸」。

來自海洋的饋贈,冰川上的可持續漁業。天山冰川融水化作冰湖,孕育著來自大海的饋贈「海鮮」。冰川融水鑄造「陸地上的海洋」,建構「離海洋最遠」的可持續漁業,作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經濟,減輕了海洋的負擔,也助力當地民衆增加收入,加快鄉村振興。冰川與陸地聯手合作,保護了健康的海洋,「讓海洋呼吸」。

「讓海洋呼吸」- 吸收熱量和二氧化碳,在減輕氣候變遷影響(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海洋同時產生地球至少50%的氧氣。「讓海洋呼吸」宣揚守護海洋,減少碳排放、避免過度捕撈、減少污染海洋,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海洋生態系統。緯利期望通過可持續漁業,增加魚類作為食物的供應,減少全球過度捕撈的行為,為海洋帶來喘息的機會。

冰川化作冰湖,孕育可持續的漁業。天山冰川融水穿過連綿不斷的天山,奔向伊犁河谷孕育出生態宜居的新疆伊犁。在天山腹地這個陸地上築起「海洋」,充分展現冰川、陸地與海洋融合一體。可持續漁業助力海洋可持續發展:避免過度捕撈、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讓海洋呼吸,讓大眾明白保護海洋與空氣的重要性。

陸地上的海洋,迎來大自然的饋贈。2014年第—批優質三倍體虹鱒發眼卵從北美、丹麥等地被運到位於新疆伊犁尼勒克縣喀拉蘇鄉的三文魚基地。全世界可以養殖這條魚的水域稀有,來自新疆天山山脈冰川雪融水有著“聖水”之稱。在8°C左右的冷水中,魚卵經過60天精心呵護,孵化成為魚苗,再經歷4-6個月,幼魚最終進入養殖網箱。

三文魚基地位元於新疆伊犁河谷 – 尼勒克,年平均水溫約12°C,養殖區平均水深約150米、水面面積約186,000畝。魚苗孵化基地年產4000萬條。伊犁河谷因天山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優勢,冷水資源豐富。我們將到訪綠色企業,學習如何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 – 以冰川水孕育三文魚,加快鄉村幫扶及鄉村振興。參與者將參觀三文魚生產線,學習可持續漁業對地方民眾、社區、經濟、環境所帶來的正面發展。

推動香港與內地教育可持續發展

推動「璀璨香港,大美新疆,兩地共融」活動,進一步推動民族融合,踐行保育、教育、科普、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交流合作。

「讓冰川退燒、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推動更完整的環境保育貢獻,創建包含科學、人文與文化知識的體驗式學習活動(研學活動),踐行可持續發展教育;走入新疆氣象融媒體科普中心、新疆氣象地面衛星站、天山人工增雨作業基地、吐魯番市氣象局、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搭建科學文化研學與科普平台,探索地球科學與新疆獨特自然資源的奇妙視窗;到訪吐魯番市高昌區第五小學、伊犁州察布查爾縣鹽城實驗學校,推動香港與內地數字教育資源共享,促進香港與內地教育的共同發展。通過兩地共融活動,為我們的孩子創建更平等、合適和靈活的教育。

緯利設立「綠色藍圖:民族共融獎學金」。鼓勵內地學生通過畫畫、攝影、視頻、故事等任何方式,推動民族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2024年6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習主席指出中國將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25年5月20日,習主席向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致賀信,並指出消除貧困是全球性難題,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目標。中國經過艱苦努力,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

緯利提倡以保育、教育和社會公益活動推動共享經濟成就、共融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作為學習習主席對推動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UN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精神。

走出「人、社會、經濟與自然」融合的道路

「綠色藍圖-冰川、陸地、海洋」代表著「讓冰川退燒、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關係非常密切。礙於冰川、陸地、海洋一直較少被外界所深入認識,以為只是一個地域、地理上的分割及名稱,以致大眾忽略了它們對人類與生物生存的絕對重要性。其實,冰川、陸地、海洋分別守護著人類最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糧食和空氣。

為了讓大眾更瞭解緯利所推動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及怎樣為商界、科學、非政府機構或教育等界別的「加密訊息」進行「訊息解碼」,再將他們連接到大眾(人)、社會與經濟,達致保護環境(自然)。今天,緯利以「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作為例子,通過「讓冰川退燒-第三極冰川之旅™」連接到「綠色藍圖」的平台,攜手走出「人、社會、經濟與自然」融合的道路。

  1. 人 –「綠色藍圖:兩地共融」構建起兩地融合的橋樑
    SDG在中國™考察團、研學團到訪不同的民族,包括藏族、羌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實踐保育、教育、科普、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走訪地方社區與學校相互介紹人文地貌,增進彼此的瞭解,種下民族團結與文化交融的種子。「綠色藍圖:民族共融獎學金」鼓勵內地學生通過畫畫、攝影、視頻、故事等任何方式,推動民族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 社會 –「綠色藍圖:共享經濟成就」推動資源更好分配,消除歧視確保平等機會
    SDG在中國™考察團、研學團到訪內地提升地方曝光和關注,為鄉村及山區民眾注入經濟動力。在當地的每一筆的消費都能提升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即便是身處在山區或鄉村的民眾,也能獲得體面的工作和經濟增長,促進社會持久和平與社區共融。企業、機構參與「讓冰川退燒 – 新疆天山1號冰川之旅」,實踐企業環境、社會及治理(ESG)、企業社會責任(CSR),消除貧困,締造共融社會。保護冰川對全球社會的福祉至關重要,「讓冰川退燒」推動「飲水思源」溯源中華文化,培育更多兩地心繫家國和熱愛祖國的青年,為社會注入更多貢獻。

  3. 經濟 –「綠色藍圖:適度拿取自然資源以發展經濟,再以經濟成就回饋自然與社會」推動綠色發展、綠色轉型
    綠色產業建構「離海洋最遠」的可持續漁業(新疆「海鮮」),減輕海洋的負擔,也助力當地民衆增加收入,加快鄉村幫扶及鄉村振興。新疆蜜蜂小鎮建成蜜蜂(黑蜂)保護區去保護自然生態、蜜蜂,再以蜜蜂主題支撐生態旅遊及蜂蜜產業鏈。內地綠色產業利用「綠色藍圖」連接到香港的企業與人才,作為綠色融資、新股上市前準備工作、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基地,開拓不同領域的合作,助力「出海」。

  4. 自然 –「綠色藍圖: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以行動應對氣候危機、氣候變化、全球暖化
    「讓冰川退燒、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的關係非常密切。目的是要啟發民眾與大自然平衡共處的意識,從根本上守護人類最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糧食和空氣。建立SDG-in-China™中國在行動、1.5°C氣候行動™、「冰川科研和人才培養專案」、SDG綠色校園講座™、ESD&STEAM™自學頻道,推進科普工作,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守護地球最後一片淨土,讓冰川退燒,讓海洋呼吸,貫通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脈搏,繪製綠色藍圖 – 冰川、陸地與海洋融合一體,推動綠色發展,孕育生物多樣性,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 緯利的可持續保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