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
守護冰川與水
實踐氣候行動SDG13。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踏上新疆烏魯木齊河源天山1號冰川及四川達古冰川,踐行「飲水思源,同根同心」溯源淡水發源地(SDG6)。推動兩地共融、共融社會、共享經濟成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

我愛做一些幫助大自然和社會的事情,不僅僅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未來。
— 洪偉念, 行政總裁
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
守護地球最後一片淨土,讓冰川退燒,讓海洋呼吸,貫通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脈搏,繪製綠色藍圖 – 冰川、陸地與海洋融合一體,推動綠色發展,孕育生物多樣性,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讓冰川退燒」提倡:
- 「飲水思源」實踐氣候行動SDG13,守護冰川與水
- 冰川是涵養淡水(飲用水)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貢獻者
- 「綠色藍圖: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應對氣候危機、貧困
- 「人、社會、經濟、自然融合一體」推動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 「兩地共融」活動踐行保育、教育、科普、文化交流
- 綠色經濟、綠色融資(氣候融資)、綠色轉型及潔淨能源減少碳排放,緩解全球變暖
- 有序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宜居地球,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1.5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
- 「一帶一路倡議」與尤其發展中國家合作開展綠色能源產業、農業產能和生態建設合作
- 聯合國《巴黎協定》、《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水行動議程》、《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 聯合國《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3月21日世界冰川日》、《3月22日世界水日》、《5月20日世界蜜蜂日》、《6月8日世界海洋日》
「讓冰川退燒」守護冰川與水


對於一些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他們很難理解大自然的價值,例如冰川、陸地、海洋、野生動物、昆蟲、植物、河流、森林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觀等等。事實上,大自然支撐著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和未來,包括滋養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水、食物和空氣。我們不應該認為大自然是取之不盡,將其過度開發利用。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糧食和空氣。冰川涵養出潔淨的淡水資源;水帶著豐富的養分並沿着「城市野生生物走廊」流到陸地孕育出糧食和生物多樣性;水再跟隨河流並匯入海洋,成就了「讓海洋呼吸」;海洋呼出氧氣並吸收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讓冰川退燒」;冰川保持積累和消融的平衡,穩定了地球的氣溫,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這種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力量,最終讓人類與大自然的健康、和平及繁榮得以可持續發展。
「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以「整體」方式去照顧好地球,讓地球「退燒」。通過保護冰川,我們保護了陸地;通過保護陸地,我們保護了海洋;通過保護海洋,我們保護了冰川。大自然與人類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互相倚靠。
冰川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約11%,蘊藏著全球大約70%的淡水資源,對調節地球氣溫、全球熱平衡和水平衡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在世界冰川日和世界水日致辭:「為亞馬遜河提供一半水量的安第斯山脈,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失去了30%到50%的冰川,到本世紀末恐將失去97%的冰蓋。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肯亞山、魯文佐裡山和乞力馬劄羅山的冰川將在2040年完全消失,而通常被稱為『第三極』的興都庫什-喀喇昆侖-喜馬拉雅山系,預計到2100年將失去其一半的冰川量。」
「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
「綠色藍圖」倡議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的理念,以行動應對氣候危機、貧困,並推動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礙於冰川、陸地、海洋一直較少被外界所深入認識,以為只是一個地域、地理上的分割及名稱,以致大眾忽略了它們對人類與生物生存的絕對重要性。「綠色藍圖-冰川與水、陸地與糧食、海洋與空氣」代表著「讓冰川退燒、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的關係非常密切。目的是要啟發民眾與大自然平衡共處的意識,從根本上守護人類最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糧食和空氣。
「飲水思源」溯源淡水發源地,守護冰川與水。有沒有想過每日我們一個簡單的飲水動作,究竟水從何來?答案就是「冰川」。要保護好冰川和人類賴以維生的的淡水資源,就必須要通過減排控制溫度上升,才能從根本上「讓冰川退燒」,保護這些冰封的水塔。
守護全球數十億人的淡水資源 -「白色巨人(冰川)」。冰川儲存著地球上約70%的淡水,是天然的淡水庫,冰川融水支援著飲用水供應、農業、工業和生態系統,而冰川在調節氣候和抵禦自然災害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冰川對全球社會的福祉至關重要,所以,實施冰川可持續管理和促進國際科學合作,是保護淡水資源和河源的重要步驟。
綠色經濟,環境-社會,綠色生活。在2023年3月21日,緯利創立「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成為計劃始創機構。同年,緯利非常榮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和達古冰川管理局作為共同發起機構。緯利旨在連接不同界別共同以行動應對全球挑戰,提倡「適度拿取自然資源以發展經濟,再以經濟成就回饋自然與社會」,實現「人、社會、經濟、自然融合一體」,並推動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2025年國際冰川保護年》。2022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2025年定為國際冰川保護年,並宣佈從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為世界冰川日。這一倡議旨在提升全球對冰川、雪和冰在氣候系統中關鍵作用的認識,並關注地球冰凍圈變化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適逢今年是「東江水供港六十載」,緯利希望通過「飲水思源」,推動保護「冰川」守護兩地人民的河源。通過到訪河源天山1號冰川,即是烏魯木齊河的源頭,讓大眾更明白守護「冰川」對人、社會、經濟與自然的重要性。
2025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UN WWDR)重點關注山區水資源及其作為「地球水塔」的關鍵作用。報告強調,山區是淡水的重要來源,對於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確保山區和下游地區數十億人口的糧食和能源安全至關重要。報告強調了山區水系統面臨的緊迫挑戰,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山區冰凍圈迅速變化。報告特別提醒注意冰川加速融化、積雪減少、多年凍土融化加劇等問題,這些問題正在使山區徑流變得更加不穩定和不確定。SDG在中國™考察團、研學團踏上烏魯木齊河源天山1號冰川踐行「飲水思源,同根同心」。喚醒「白色巨人」守護冰川、冰川水資源(淡水資源)、冰凍圈。「讓冰川退燒」以行動呼籲更多人關注氣候變化及氣候危機,守護世界水塔。
「讓冰川退燒」提倡保護冰川、冰川水資源、雪線、冰凍圈。以新疆天山1號冰川及四川達古冰川為起點,宣揚「讓冰川退燒」為地球降溫,減緩冰川消融速度。2023年12月28日,緯利將「第三極香港冰川地標」贈送給達古冰川管理局,作為推動內地及香港兩地文化交流與民族共融的象徵,啟動兩地民衆友誼的新篇章。通過全國首個冰川保護聯合行動,開展「第三極冰川之旅」,在青藏高原達古冰川建立首個「第三極香港冰川科普館」。同年,緯利牽頭向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川科研和人才培養專案」注入啟動基金,作為培訓科研人才,助力冰川生態及冰川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緯利非常榮幸能夠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作為「讓冰川退燒」的發起機構。通過我們的合作,將香港的力量連接到國內以至到世界冰川監察服務中心(WGMS)、國際冰凍圈科學會(IACS)等等,共同支持氣候行動,保護瀕危的冰川並呼籲全球採取行動守護冰川、冰川水資源、冰凍圈。2025年代表着冰川保護工作的重要里程碑,3月22日聯合國2025《世界水日》的主題是「保護冰川」,今年也是聯合國《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第一年的《世界冰川日》及《冰凍圈科學行動10年》等倡議的起動年。緯利期待連接起兩地及不同界別,共同推動「讓冰川退燒」,踐行「飲水思源,同根同心」保護珍貴水源(冰川),並溯源中華文化。
「小蜂緯利奇幻之旅」第三章:小蜂緯利與花蜜兒抵達亞洲水塔和母親河(冰川與水)
「大自然與人類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互相倚靠。」風帶著大自然的口訊
2050年的世界污染嚴重,不論植物、動物和昆蟲幾乎都已絕跡。人類由群體變成冷冰冰的個體,不再重視身邊人、家庭和社區。
「戰爭與污染令到藍色地球不再復見,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大自然,連人類的生命元素水、糧食和空氣都是以人工方法製造出來。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被破壞了,地球再看不到河流、湖泊、濕地、森林,也沒有健康的冰川、陸地與海洋。」風說
「守護地球最後一片淨土,讓冰川退燒,讓海洋呼吸,貫通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脈搏,繪製綠色藍圖 – 冰川、陸地與海洋融合一體,推動綠色發展,孕育生物多樣性,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扎西小蜂緯利說
「只要堅持初心,守護好人類與上天立下的可持續發展契約 -『里約公約』,上天就會給你指引,緯利傳奇就得以繼續!」德勒花蜜兒說
「風中祈禱,天人合一。你要收集冰、雪、凍土等極地寶石,然後組成魔法冰凍圈,以喚醒白色巨人。」德勒花蜜兒說
守護地球最後一片淨土!白色巨人是世界水塔的守護者,守護著數十億人口的淡水資源。」小蜂緯利內心不停反覆想著大自然的提示
於是,小蜂緯利張開翅膀,載著花蜜兒乘風出發。面對著不能預測,也不能控制的未來,小蜂緯利帶著花蜜兒戰戰兢兢,一步一步尋找水力量的來源。突然間,時空隧道再次開啟。
「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保持信念、信心、堅持到底,定能夠將『綠色藍圖』的3060雙碳力量釋放,中和溫室氣體,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赤足精靈馬修隊長說
「你們要穿越那個充滿水力量的天山天格爾峰1號冰川,並沿著烏魯木齊河尋找『保護冰川的年輕人』,取得力量數字322和開啟世界水塔的鎖匙,解碼『水』生命種子;還要飛越將在2030消亡的『深溝裡的冰川』,利用『力量數字321』樹立傳說中擁有超強新能源力量的『第三極香港冰川地標』,讓冰川退燒。」赤足精靈馬修隊長說
從那一刻開始,小蜂緯利與花蜜兒便得到赤足精靈馬修隊長的全力幫忙。他們學「習」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精神,合力喚醒人類對地球「健康」的重視,團結各界,以保育、教育和社會公益活動推動共享經濟成就、共融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到了故事的結尾,人類終於醒覺,並且願意與小蜂緯利和花蜜兒一起,推動「人、社會、經濟與自然融合一體」,重新繪畫藍色地球,讓每個人實現綠色生活。
「讓冰川退燒」體驗式學習:
- 冰川:冰川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約11%,蘊藏著全球大約70%的淡水資源,對調節地球氣溫、全球熱平衡和水平衡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 力量數字321:聯合國將3月21日定為《世界冰川日》,呼籲全球採取行動保護冰川。全球有超過20億人的水源依賴冰川和融雪
- 力量數字322:聯合國將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以提請世界關注淡水的重要性,並宣導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以解決全球水危機
- 「水」生命種子:冰川儲存了地球上近三分之二的淡水,堪稱是世界的水塔,對於確保全球數十億人的淡水供應至關重要
- 里約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稱為三大「里約公約」
- 冰凍圈:由冰川、雪、冰和凍土組成的冰凍圈在調節地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烏魯木齊河:烏魯木齊河發源於新疆中天山天格爾Ⅱ峰附近的1號冰川 – 天山1號冰川
- 「保護冰川的年輕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冰川學家、氣象學家及專家
- 世界水塔:冰川是天然的淡水庫,其融水支援著飲用水供應、農業、工業和生態系統
- 將消亡的「深溝裡的冰川」:2024年,全球冰川消亡名單(GGCL)專案在全球範圍內選擇了即將消融殆盡且具有科研及社會經濟價值的冰川為代表,向全球展示冰川的劇烈變化和保護的緊迫性。達古冰川作為中國唯一冰川被列入其中,預計將在2030年消失
- 「第三極香港4860冰川地標」:2023年12月28日,香港緯利綠色生活有限公司(Will Legend)行政總裁洪偉念先生將「第三極香港4860冰川地標」贈送給達古冰川管理局,作為推動內地及香港兩地文化交流與民族共融的象徵,啟動兩地民眾友誼的新篇章
- 3060雙碳力量:2030碳達峰及2060碳中和目標
- 讓冰川退燒:緯利是「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的始創機構。計畫以新疆天山1號冰川及四川達古冰川為起點,推動守護冰川、冰川水資源和冰凍圈,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氣候目標貢獻力量
- 「習」:2024年6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習主席指出中國將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推動「讓冰川退燒」倡議是SDG-in-China™中國在行動的重要舉措
2023年3月21日,緯利(Will Legend)創立「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成為計劃的始創機構。同年9月5日,緯利收到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王飛騰研究員的回覆,全力支持「讓冰川退燒」的開展。
2023年12月28日,緯利贈送了香港與內地的友誼之橋 -「第三極香港冰川地標」予達古冰川管理局。在那一刻開始,緯利、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與達古冰川管理局,便共同開展了全國首個保護冰川聯合行動。同年,「第三極香港冰川科普館」的第一期也完工。為連接兩地科普活動奠下基礎。
2024年4月,首個SDG在中國™研學團,128位師生踏上海拔4860米達古冰川,走入白色巨人的懷抱。同年11月,「讓冰川退燒」更促成了首次香港與四川兩家學校締結成「姊妹學校」,為香港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増進對祖國的了解,同時促進兩地教育的共同發展。2024年全年共有四間學校踏上「第三極冰川之旅」,走進了冰凍圈,親身感受因為氣候變暖而引致的冰川消融過急。再通過由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站長王飛騰,為緯利(Will Legend)專屬訂製的科普活動,實踐對冰川、冰川水資源、雪線、冰凍圈的保護。
2025年3月16日,「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達古冰川國際高端學術論壇。國際冰凍圈科學學會主席利斯·瑪麗·安德莉亞森教授(Liss Marie Andreassen),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冰凍圈科學學會理事長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姚檀棟,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馮起等先後致辭,會議通過主旨報告及特邀報告、推動「讓冰川退燒」倡議,守護冰川、冰川水資源、冰凍圈。緯利(Will Legend)洪偉念作為香港的代表,也同時是協辦機構及科學委員會委員。在專家發表主旨報告中,緯利以科學家以外的角度,提出通過「讓冰川退燒」科普活動 – SDG在中國™考察團、研學團、1.5°C氣候行動™論壇,引導師生、民眾提升冰川保護的意識,為科學家的工作提供了曝光機會,引來社會更多的關注及獲取企業在資源上的支持。
2025年3月17日,開展了一場別具深意的冰凍圈活動,為「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落地祖國,走向國際奠下里程碑。緯利聯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達古冰川管理局與塔吉克斯坦國家科學院冰川研究中心等代表,共同在達古冰川推進「讓冰川退燒」倡議。通過公眾的參與,一眾科學家以行動呼籲更多人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冰川消融不僅關乎生態平衡,更與全球水資源安全、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2025年8月2日,香港代表暨參會專家洪偉念,出席2025「高山冰雪變化及其影響」學術年會,主題包括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活動、冰雪觀測研究、科研方法及人才培養等內容,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作特邀報告。研究員及學術站長李忠勤匯報「天山冰川站冰川研究進展報告」,引領冰雪及水文專家共同探討守護冰川、冰川水資源。王飛騰研究員匯報「冰川保護措施研究與應用」報告,當中特別提出緯利(Will Legend)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聯合推動的「讓冰川退燒」科普工作,效果取得重大成果。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天山冰川站)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提供自然地理、地理資訊系統、水文與水資源、資源環境、人文地理等多個專業的野外實習支撐。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的暑期高校聯合實習計畫「科研啟航計畫」,自2013年設立以來,先後與8所大學的相關學院簽訂了合作協定,為本科生提供科研實習基地和交流平台,培養學生走向科研之路。
「讓冰川退燒」聯通祖國,走向國際


「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達古冰川國際高端學術論壇。會議期間,中央電視台及湖南衛視到場採訪。香港代表洪偉念與一眾科學家接受專訪,講述氣候變暖對冰川融化的影響,並呼籲大眾透過低碳生活、踐行氣候行動及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守護世界水塔。洪偉念表示創立「第三極冰川之旅」的原因,是希望可以帶上香港的師生、企業及機構代表,親身前往青藏高原第三極,感受冰川消融過急的現狀,令他們能夠更加深刻體會得到保護冰川、冰川水資源、冰凍圈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對踐行冰川保育的落地行動,通過科普、自然教育與環境保育,讓大眾瞭解到與大自然平衡共處的重要性。由緯利創立的「讓冰川退燒」保育和教育計劃,更歷史性出現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13新聞)的保護冰川專題上,充分反映各界對倡議的認可。
CCTV13 新聞採訪片段來源:
[新聞直播間]明天是世界冰川日 四川 中外科學家以多種活動響應聯合國倡議
山脈、冰川和「世界水塔」

山泉水(冰川水)對人類和生態系統至關重要。作為重要的「世界水塔」之一,山脈(山嶽)是重要的淡水來源(「飲水思源」)。在寒冷的季節,山嶽以冰雪的形式儲存水,然後在溫暖的季節,將水釋放出來,成為下游民眾的主要淡水來源。
「飲水思源」溯源淡水發源地,守護冰川與水。要保護好冰川和人類賴以維生的的淡水資源,就必須要通過減排控制溫度上升,才能從根本上「讓冰川退燒」,保護這些冰封的水塔。2025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UN WWDR)重點關注山區水資源及其作為「地球水塔」的關鍵作用。報告強調,山區是淡水的重要來源,對於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確保山區和下游地區數十億人口的糧食和能源安全至關重要。報告強調了山區水系統面臨的緊迫挑戰,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山區冰凍圈迅速變化。報告特別提醒注意冰川加速融化、積雪減少、多年凍土融化加劇等問題,這些問題正在使山區徑流變得更加不穩定和不確定。
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的民眾,更明白到潔淨水源和淨土的珍貴。青藏高原(第三極、亞洲水塔)及新疆地區上有很多古老的冰川。儘管冰川非常壯麗,但是當它面對氣候變化這個宿敵,卻變得非常無助和脆弱。冰川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調節固態和液態水(冰川積累和冰川消融)。溫室氣體引致的氣候變暖,令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及冰川融水加快,最終湖泊水位上升,淹沒草原和村莊。另外一個情況是,冰川因為消融過急而消失,湖泊和綠洲亦會因此而變成乾旱之地,本來賴以維生的牲口和居民,將無以為繼。
超過20億人依靠冰川和融雪獲取淡水,而預測顯示,到2050年,三分之一的冰川可能會消失,因此提高意識並採取行動保護這些重要的生態系統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為了慶祝世界冰川日(3月21日)和世界水日(3月22日),教科文組織及其合作夥伴發布了2025年版聯合國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山脈與冰川:水塔》,強調了山區水對地球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引起大眾關注淡水對人類和生物的重要性。同時,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6(SDG6)- 清潔飲水和衛生設備,應對全球水危機。
世界水日呼籲「拯救我們的冰川 -『白色巨人』,讓冰川退燒」。冰川與水同屬一體,相輔相成。由冰川、雪、冰和凍土組成的冰凍圈在調節地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冰凍圈對於調節海平面和確保全球數十億人的淡水供應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冰川和冰蓋融化,其影響波及全球,危及水源,增加災難性自然事件的風險。
緯利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一起守護「亞洲水塔」、「世界水塔」
緯利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一起守護「亞洲水塔」、「世界水塔」

青藏高原上的祁連山、新疆阿爾泰山、天山及昆侖山等龐大的冰川群形成潔淨的冰川水源。這裡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和長江的起點,同時也是亞洲13條江河,包括湄公河、印度河、恒河等發源地。這裏亦有中國境內唯一一條向北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 額爾齊斯河,水源發源地便是阿爾泰山。這裡擁有湖泊5萬平方公里、冰川10萬平方公里、常年積雪30萬平方公里、水源蘊含超過9萬億立方米,涉及20多億人口的生存和發展,所以被稱為「亞洲水塔」。藏族傳統的說法,岡底斯山是「萬山之父」,瑪旁雍措湖是「萬水之源」,世界上一切的山和水都是源自於此。
「白色巨人」是世界水塔的守護者。烏魯木齊河發源於新疆中天山天格爾Ⅱ峰附近的1號冰川 – 天山1號冰川。保護冰川對全球社會的福祉至關重要。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WGMS)選定40多條冰川用以代表全球山地冰川,天山1號冰川是唯一一條位於中國境內的參照冰川。緯利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通過「讓冰川退燒」推進冰川和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守護烏魯木齊河與「亞洲水塔」。
「白色巨人-冰川」在全球水迴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儲存了地球上近三分之二的淡水,堪稱是世界的水塔。緯利呼籲全球採取行動,減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讓「世界水塔」、「亞洲水塔」繼續履行大自然賦予的天職,守護人類與生物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
築建生態搖籃,孕育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資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魚類為近30億人口提供了20%的動物蛋白;超過80%的人類膳食來自植物;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多達80%的人口依靠植物製成的傳統草藥來獲取基本的醫療服務。聯合國定立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又稱生物多樣性計劃)目的就是要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期望不同的國家、組織、界別都可以按各自的方式,支援落實多樣性。
對於生物多樣性,大眾較容易的理解是很多的植物和動物類別,極其量會加入微生物在內。但原來真正的生物多樣性,還包括了生態系統方面的冰川、陸地及海洋等。簡單而言,地球上所有物種都是互相關連著,生態系統之間各有不同的連接、互動及影響,最後才能成就美麗的地球。
保護冰川,我們保護了陸地;通過保護陸地,我們保護了海洋;通過保護海洋,我們保護了冰川。大自然與人類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互相倚靠。這就是「綠色藍圖-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倡議的靈感來源。
太陽輻射管理技術應對氣候變化

王飛騰研究員表示,目前地球工程在減緩冰蓋和山地冰川消融方面主要基於太陽輻射管理技術,即提高地球表層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太陽輻射管理技術有可能抵消60%二氧化碳增加四倍所造成的輻射強迫,從而抵消冰蓋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2021年8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冰凍圈監測計畫(GCW)專家組委員和第三極區域氣候服務中心(TPRCC)專家組委員王飛騰教授,帶領團隊登上位於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的達古冰川,做了減緩冰川消融實驗。冰川消融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冰川對短波輻射的吸收主要取決於冰川表面的反照率,能減緩冰川的消融。實驗兩個月,在冰川上覆蓋反光隔熱材料能夠減慢消融速度,與沒做任何防護措施的冰川相比,減緩消融厚度達到1米。
2023年6月26日至9月17日期間,王飛騰研究員、謝宜達博士研究生和其他科研人員組成研究團隊,研究通過實地觀測與數值模擬,聚焦祁連山擺浪河21號冰川,對覆蓋與未覆蓋區域的物質和能量平衡差異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土工織物可以將冰融化減少1000毫米 w.e.。與沒有覆蓋的冰川表面相比,主要是因為與冰相比,反照率增加了23%,導致淨短波輻射和可用融化能量減少,也模擬了用具有不同反照率特性的土工織物覆蓋整個冰川的效果。研究發現,土工布反照率每增加5%,消融量減少10%~25%,導致冰體積損失減少約2.5×105 m3。雖然人工覆蓋冰川可以降低消融率,但它面臨成本高、環境風險和可複製性問題等挑戰。最終,其研究旨在從機械角度分析冰川覆蓋在持續氣候變遷下進行冰川管理的可行性。(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24年10月)
首屆「世界冰川日」和「世界水日」在巴黎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

2025年3月20至21日,中國冰川學家、氣象學家及專家代表,包括姚檀棟院士、李忠勤研究員、王飛騰研究員等出席在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高級別活動,聯合慶祝第一個世界冰川日和2025年世界水日,姚檀棟院士更在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會議 – 科學研究:冰凍圈觀測與建模上發表講話。作為「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活動的一部分,「世界冰川日」和「世界水日」強調冰川融化的威脅日益加劇及其對水安全、社區和生態系統的影響。隨著冰川以創紀錄的速度融化,這次聯合慶祝活動強調冰川作為「世界水塔」的守護者,對於依賴冰川水資源的數十億人的重要性。
「讓冰川退燒」以新疆天山1號冰川及四川達古冰川為起點


新疆天山1號冰川是中國開展觀測時間最早的冰川,自1959年以來觀察至今超過65多年。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WGMS)選定40多條冰川用以代表全球山地冰川,天山1號冰川是唯一一條位於中國境內的參照冰川。作為全球重點觀測的十條冰川之一,它能夠很好地反映中國乃至整個中亞冰川的變化。
新疆的冰川主要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山岳)冰川:發育於天山的托木爾峰地區的冰川就屬於大陸冰川,這類冰川的特點是溫度低,積累和消融的速度較慢,其運動速度也相對較慢;而發育於帕米爾高原的慕士塔格峰的冰川,就屬於山嶽冰川,其規模一般小於大陸性冰川,發育於山地、並受地形的影響較大。
新疆境內冰川的面積約佔全國43%,主要分佈於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和帕米爾高原。新疆的喀喇昆侖山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冰層最厚的高山冰雪帶;帕米爾高原是中國境內僅次於喜馬拉雅山和昆侖山脈的第三大山脈,以山嶽冰川發育為特色。


2024年,四川達古冰川被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全球重點搶救冰川。同年,全球冰川消亡名單(GGCL)在全球範圍內選擇了即將消融殆盡且具有科研及社會經濟價值的冰川為代表,向全球展示冰川的劇烈變化和保護的緊迫性。達古冰川作為中國唯一冰川被列入其中,預計將在2030年消失。2025年5月,在塔吉克斯坦召開的聯合國首屆國際冰川保護高級別會議上,達古冰川的保護工作被中國政府代表團作為中國踐行聯合國倡議的典型案例。
讓冰川退燒,為地球降溫

「綠色藍圖1.5°C」緩解氣候變化(全球暖化),守護「冰川、陸地、海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若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下,則有可能拯救其餘的三分之二冰川。
根據《巴黎協定》,各國同意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確保長期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幅保持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升溫限制在1.5℃以內。1.5°C的含義與重要性是即使全球氣溫只升高零點幾度,其影響也至關重要。對於一些國家和脆弱的生態系統來說,隨著地球溫度每一次的升高,極端氣候事件以及其風險也會加劇。科學證據明確地顯示:為了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影響,並保住一個宜居的星球,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抑制全球變暖,並將這項任務作為當務之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由於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全球暖化,情況就如用一張被子蓋著地球,令熱力無法反射到太空,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目前,因為人類的活動,例如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令我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氣候快速變暖。隨著氣溫的上升,地球亦開始出現「發燒」,原因是地球內一切的事情和生物都是互相緊扣著,一旦大自然失去平衡的能力,人類亦難以獨善其身。
「綠色藍圖1.5°C」支持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經濟、綠色融資(氣候融資)、新能源、綠色產業、生態旅遊等,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支持以「一帶一路倡議」與尤其發展中國家合作開展綠色能源產業(比如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項目,並加上數智化管理,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例)、農業產能和生態建設合作為傳統行業進行綠色轉型,轉化成綠色產業並構建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同時,我們也大力提倡綠色企業和產業鏈,透過深度參與社會和社區的ESG工作,一方面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另一方面,可以同時實現企業經濟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方針,共同加速綠色轉化過程,讓全球更快縮減碳排放,以實現“3060”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綠色藍圖1.5°C」支持聯合國三大「里約公約」作為應對氣候危機的重要基石。1949年中國全年發電量僅為43億千瓦時。今天,數字已經達到了9.5萬億千瓦時(超2000倍增長)。更令人驚嘆的是社會用電,可再生能源已經佔據了三份一。國家作為光伏發電及風電裝機第一大國,綠色能源的發展是應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舉措。緯利相信以社會及社區層面組織及主導的計劃,能夠更有效的落地落實。透過倡議「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的理念」,「綠色藍圖」連接起兩地及不同界別以行動應對迫在眉睫的全球挑戰,讓大眾和下一代更加正視地球的「健康」。
拯救融化的冰川和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作為地球第三極,是僅次於南極、北極的冰雪儲地。冰川與水同屬一體,相輔相成。由冰川、雪、冰和凍土組成的冰凍圈在調節地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冰凍圈對於調節海平面和確保全球數十億人的淡水供應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冰川和冰蓋融化,其影響波及全球,危及水源,增加自然災害的風險(缺水和洪水等)。「讓冰川退燒」呼籲全球採取行動,減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推動聯合國《世界冰川日、世界水日及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的倡議。讓「世界水塔」與「亞洲水塔」繼續履行大自然賦予的天職,守護人類與生物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
自2000年以來,全球暖化導致全球數千座冰川消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最新研究顯示,世界遺產地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其中三分之一將在2050年前消失。教科文組織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合作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由於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氣溫升高,這些冰川自2000年以來一直在加速消融。
烏魯木齊河發源於新疆中天山天格爾Ⅱ峰附近的1號冰川 – 天山1號冰川。保護冰川對全球社會的福祉至關重要。在海拔約3850米天山1號冰川東支的末端,是山谷當中一個巨大的冰舌。冰川的厚度平均為50米,最厚的地方有130米,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站長王飛騰表示,在過去的五六十年間,那裡的冰川以每年70厘米的速度在消融,可以看到在冰舌上,冰川的融水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細流,匯入山下的烏魯木齊河。研究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用地面三維鐳射掃描器對冰川進行觀測。
天山1號冰川是中國開展觀測時間最早的冰川,距今已觀測65年。作為全球重點觀測的十條冰川之一,它能夠很好地反映中國乃至整個中亞冰川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研究冰川保護,王飛騰帶領其團隊在2023年8月首次進行“為冰川蓋棉被”試驗性項目,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這種試驗只適用於面積小且具有科研和旅遊價值的冰川。要想真正減緩冰川的消融速度,從根本上保護好冰川,還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支持綠色轉型、綠色融資(氣候融資)、潔淨能源及減少碳排放,以保護環境、生命和生計免受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日益惡化的影響。
達古冰川是中國第三大冰川旅遊景點,對當地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令人痛心的是,35年來,達古冰川退縮了76%,冰川面積由1989年的2.10平方公里減少到2023年的0.5平方公里,未來更令人擔憂。根據多年來收集的測量數據建模,預測目前面積不足0.5平方公里的達古冰川將在2030年左右完全消失。
全球冰川消亡名單(GGCL)計畫成立於2024年,由萊斯大學、冰島大學、冰島冰川學會、世界冰川監測服務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成立。該計畫為聯合國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做出了貢獻。GGCL旨在記住這些冰川的名字,並講述它們在世界各地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或已經消失的故事。
「讓冰川退燒」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13,核心是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讓冰川退燒」以多元模式啟發民眾對保護冰川的意識。再加上實踐,讓大眾明白冰川涵養淡水(飲用水)對於人類和生物的重要性,以及作為「亞洲水塔」、「世界水塔」的貢獻。
「讓冰川退燒」推動科普活動,引領大眾踏上四川達古冰川及新疆天山1號冰川,實踐保育、教育、科普、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到訪不同的民族包括藏族、羌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走訪地方社區與學校相互介紹人文地貌、欣賞民族舞蹈,增進彼此的瞭解,種下民族團結與文化交融的種子;踏上烏魯木齊河源天山1號冰川,了解珍貴淡水的來源,感受祖國對香港人民的愛護,踐行「飲水思源,同根同心」。
參與的企業及機構代表、師生可以獲得由王飛騰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天山冰川站)、「綠色藍圖」及「第三極香港冰川地標」始創人洪偉念,共同簽發的SDG在中國™研學證書(獎狀)。
除了踏上達古冰川之外,企業與機構代表、師生也可以選擇參與SDG在中國™科普活動 – 1.5°C氣候行動™「讓冰川退燒 – 新疆天山1號冰川之旅」,體驗「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的理念,並實踐人、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請按此以閱讀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