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
守護海洋與空氣
實踐保護水下生物SDG14。以行動應對全球暖化,躍進新疆天山冰川融水的冰湖,鑄造「陸地上的海洋」,建構「離海洋最遠」的可持續漁業,作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經濟,減輕了海洋的負擔,也助力當地民衆增加收入,加快鄉村振興。

我愛做一些幫助大自然和社會的事情,不僅僅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未來。
— 洪偉念, 行政總裁
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
守護地球最後一片淨土,讓冰川退燒,讓海洋呼吸,貫通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脈搏,繪製綠色藍圖 – 冰川、陸地與海洋融合一體,推動綠色發展,孕育生物多樣性,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讓海洋呼吸」提倡:
- 「可持續漁業」保護水下生物SDG14,守護海洋與空氣
- 海洋是涵養空氣(氧氣)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貢獻者
- 「綠色藍圖: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應對氣候危機、貧困
- 「人、社會、經濟、自然融合一體」推動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 「兩地共融」活動踐行保育、教育、科普、文化交流
- 綠色經濟、綠色融資(氣候融資)、綠色轉型及潔淨能源減少碳排放,緩解全球變暖
- 有序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宜居地球,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1.5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
- 「一帶一路倡議」與尤其發展中國家合作開展綠色能源產業、農業產能和生態建設合作
- 聯合國《巴黎協定》、《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水行動議程》、《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 聯合國《2025國際冰川保護年》、《3月21日世界冰川日》、《3月22日世界水日》、《5月20日世界蜜蜂日》、《6月8日世界海洋日》
「讓海洋呼吸」守護海洋與空氣

對於一些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他們很難理解大自然的價值,例如冰川、陸地、海洋、野生動物、昆蟲、植物、河流、森林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觀等等。事實上,大自然支撐著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和未來,包括滋養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水、食物和空氣。我們不應該認為大自然是取之不盡,將其過度開發利用。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糧食和空氣。冰川涵養出潔淨的淡水資源;水帶著豐富的養分並沿着「城市野生生物走廊」流到陸地孕育出糧食和生物多樣性;水再跟隨河流並匯入海洋,成就了「讓海洋呼吸」;海洋呼出氧氣並吸收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讓冰川退燒」;冰川保持積累和消融的平衡,穩定了地球的氣溫,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這種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力量,最終讓人類與大自然的健康、和平及繁榮得以可持續發展。
「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以「整體」方式去照顧好地球,讓地球「退燒」。通過保護冰川,我們保護了陸地;通過保護陸地,我們保護了海洋;通過保護海洋,我們保護了冰川。大自然與人類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互相倚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關於全球暖化的特別報告顯示,一旦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水準上升超過2℃,我們將失去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珊瑚礁。同時,世界氣象組織警告,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到本世紀末,氣溫將上升3°C至5°C。換句話說,如果繼續保持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走向,珊瑚將加倍滅絕。
有見及此,聯合國大會啟動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2021-2030(海洋十年),旨在扭轉海洋健康衰退趨勢,並召集全球海洋利益相關方形成共同框架。框架將確保海洋科學能夠為各國創造更好的條件,進而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聯合國亦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希望可以喚醒大眾共同保護海洋。海洋覆蓋了地球的70%以上,支撐著人類以至地球上每個生物的生命,可是海洋中的大型魚類近90%已經消失,近50%珊瑚礁已被破壞。人類從海洋中的苛索,遠比人類實際需要的多,也比大自然力量自我修復的更多。跟國際社會願景一樣,緯利期望通過「可持續漁業」創建一個健康和有復原力的海洋,達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
「綠色藍圖」倡議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的理念,以行動應對氣候危機、貧困,並推動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礙於冰川、陸地、海洋一直較少被外界所深入認識,以為只是一個地域、地理上的分割及名稱,以致大眾忽略了它們對人類與生物生存的絕對重要性。「綠色藍圖-冰川與水、陸地與糧食、海洋與空氣」代表著「讓冰川退燒、城市野生生物走廊、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氣候目標(Climate Goals)的關係非常密切。目的是要啟發民眾與大自然平衡共處的意識,從根本上守護人類最重要的生命元素 – 水、糧食和空氣。
2008年,聯合國設立世界海洋日。2009年,聯合國首次紀念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首次紀念世界海洋日,讓我們能夠凸顯海洋對社會的諸多貢獻。這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到,在維護海洋調節全球氣候、提供基本生態系統服務以及提供可持續生計和安全娛樂的能力方面,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資源寶庫」,蘊含著地球上80%左右的生物資源,海洋生物多達20萬種;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約佔全球油氣總量的45%;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稀土金屬、可燃冰等礦產和能源資源。此外,海洋還能提供海上風能、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等多種清潔能源。海洋漁業、海上運輸、船舶建造、海洋能源、海洋旅遊等很多人類經濟活動都依託海洋而生。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表示:「據資料分析,到2050年,海洋中塑膠的數量將超過魚類,這要求我們行動起來,阻止塑膠對海洋的污染。再如,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目前全球過度捕撈的行為佔漁業捕撈的34%,這要求我們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同時管理好船隻。」
綠色經濟,環境-社會,綠色生活。在2023年6月8日,緯利創立「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成為計劃始創機構。海洋覆蓋了地球的70%以上,支撐著人類以至地球上每個生物的生命。海洋呼出地球至少50%的氧氣,同時吸收地球上約40%的二氧化碳,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海洋之大,在過去的保護行動中,一是較為籠統,以「保護海洋」作為概括;另一種,則以保護海洋個別物種作為主導。但不管那種方式,每每要到落實的時候,卻難以入手。明明想提升民眾的意識,卻無法讓民眾近距離觀察,看得到、摸得到。有見及此,「讓海洋呼吸」便用上三個主要元素,包括小藻與大鯨橫越海洋之旅故事、與國家機關共同推動保護海洋倡議、到訪天山冰湖(陸地上的海洋)「可持續漁業」。最終,希望同步落實理念及實踐,攜手科學家、企業和機構代表、師生與民眾,推動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小藻與大鯨橫越海洋之旅故事
我們呼吸的每一秒氧氣都來自海洋。故事由鯨魚潛入深海覓食,再返回水面呼吸開始。鯨魚透過其垂直移動將礦物質帶到海洋表面,這種習性被稱為「鯨魚泵」。大鯨魚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遷徙到不同的海洋地區覓食和繁殖,此稱為「鯨魚傳送帶」。在每一次旅行中,牠們總是帶著牠們的好朋友——小藻,或者更確切地說,微藻(浮游植物)。原來鯨魚的排泄物中含有浮游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養份,如鐵和氮。這就是小藻如何與大鯨魚合作,為大氣層生產氧氣。緯利提倡大眾共同努力,不要再過度消耗海洋資源。反之,應該從源頭着手,以保護浮游植物作為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呼出氧氣。與此同時,人類亦應該從根本上學習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避免過度捕撈、減少污染海洋,讓海洋呼吸。
與國家機關共同推動保護海洋倡議
2024年1月28日,緯利非常榮幸到訪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並獲得管理局的支持共同倡議保護海洋包括自然保護區內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中華白海豚、江豚、珊瑚等多種珍稀保護動物)。廣東南澎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域總面積35,679公頃,地處南澳島東南,粵閩台三省及東海與南海交匯處,緊貼北回歸線,為熱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區。其區位優勢明顯,水文氣候條件獨特,海底地形地貌奇特,生物多樣性豐富。2015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譽為「中國南海典型的海洋生物資源寶庫」及「中國南海北部活的自然博物館」,設有海洋生態展館、海候鳥自然保護區和海島國家森林公園。分佈於保護區內的海洋生物多達1,308種,其中海洋脊椎動物314種。區內有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17種及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8種,更是中華白海豚、江豚、鸚鵡螺、海龜、黃唇魚、海馬、鹿角珊瑚、薔薇珊瑚等多種珍稀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洄游和棲息海域。
天山冰湖(陸地上的海洋)「可持續漁業」
2025年7月29日,緯利更加連接到新疆伊犁州尼勒克縣政府機關與綠色企業,向大眾展示出距離海洋最遠的省份 – 新疆,學習如何充分利用冰川資源,鑄造陸地上的海洋,孕育「海鮮」。地方政府與綠色企業是如何利用天然資源,踐行可持續漁業,加快鄉村幫扶及鄉村振興。在養殖過程,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作為具體落實保護海洋的重要措施。推動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實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水下生物(SDG14)和1.5氣候目標,構建宜居地球。陸地上的海洋,迎來大自然的饋贈。2014年第—批優質三倍體虹鱒發眼卵從北美、丹麥等地被運到位於新疆伊犁尼勒克縣喀拉蘇鄉的三文魚基地。全世界可以養殖這條魚的水域稀有,來自新疆天山山脈冰川雪融水有著「聖水」之稱。在8°C左右的冷水中,魚卵經過60天精心呵護,孵化成為魚苗,再經歷4-6個月,幼魚最終進入養殖網箱。
「小蜂緯利奇幻之旅」第二章:小蜂緯利與花蜜兒橫越海洋(海洋與空氣)
「心懷敬意,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風帶著大自然的口訊
為了躲避空氣中有毒物質,扎西小蜂緯利與德勒花蜜兒鼓起勇氣,一個深呼吸之後便馬上潛入藍海洋。然後一道粉白色的光環,慢慢游向他們。
「我就是連接起陸地與海洋的『海洋精靈』。冰川、陸地與海洋本來就是融合一體的。因為人類的苛索與污染令到大自然無法再自我復修,就是這樣氣候危機開始出現,極端天氣頻頻發生。」白海豚說
「如果任由情況繼續,最終,所有冰川都會溶化,難以找到淡水資源。海洋生物及浮游植物都會絕跡,令到地球充斥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人類再無法呼吸到潔淨的空氣。陸地污染得無法再種植糧食,森林也會消失,令到生物絕跡。」大鯨說
「我知道小蜂緯利是大自然的使者,你和花蜜兒能否帶著『綠色藍圖』與我兩位朋友小藻和大鯨,合力利用力量數字608解碼『空氣』生命種子?」白海豚說
「人類呼吸的每一秒氧氣都來自海洋!海洋是天然碳匯,吸收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和大鯨會保護你們直到第三極,沿途為你們吸收過量的熱力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並會輸送氧氣給你們呼吸。」小藻說
「你們要向人類世界推動保護海洋、減少海洋污染、適度拿取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海洋呼吸。」小藻說
「到時候,太陽之神和風力之神便會創造新能源,將潔淨能源再次釋放到地球,緩解氣候危機。這樣,便可以創建一個健康和有復原力的海洋,達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小蜂緯利說
「你們兩個需要騎上雪龍,然後,穿越極地尋找海洋之神。你們要展現柔韌、毅力與勇氣,堅持目標,才能在他身上取得17顆永續寶石,用作開啟極地天山之門,找到來自大海的饋贈。」大鯨說
「天山冰川融水化作冰湖,在陸地上鑄造『海洋』,讓山區的民眾通過可持續漁業守護海洋的健康。這就是冰川、陸地與海洋本來融合一體。」小蜂緯利說
「我明白了!通過保護冰川,我們保護了陸地;通過保護陸地,我們保護了海洋;通過保護海洋,我們保護了冰川。大自然與人類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互相倚靠。」花蜜兒說
最終,小蜂緯利和花蜜兒在白海豚精靈、小藻和大鯨的幫忙下成功橫越海洋,在奇幻之旅上融會智慧,貫通人類可持續的未來!
「讓海洋呼吸」體驗式學習:
- 海洋:海洋覆蓋了地球的70%以上,支撐著人類以至地球上每個生物的生命,可是海洋中的大型魚類近90%已經消失,近50%珊瑚礁已被破壞
- 氣候變化:是指溫度和氣候模式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例如太陽活動的變化和大型火山爆發等。但是,自19世紀以來,人類活動一直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
- 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是自然產生的,可以阻擋部分太陽光反射回太空,使得地球溫度適合生物居住,對人類以及其他數以百萬計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也隨之增加。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溫室氣體,是約佔其總量三分之二的二氧化碳(CO2),主要由焚燒化石燃料產生
- 「空氣」生命種子:海洋吸收地球上約40%二氧化碳總量,同時產生地球至少50%的氧氣
- 力量數字608:聯合國將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旨在告訴公眾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推動全球公民守護海洋
- 讓海洋呼吸:緯利是「讓海洋呼吸」保育和教育計劃的始創機構。計劃推動保護海洋、減少海洋污染、適度拿取海洋資源,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
- 極地:地球的極地為於地球兩極附近的地區和第三極。北極的北冰洋和南極的南極大陸皆被大量的冰層包圍
- 第三極:第三極亦稱青藏高原,包括了中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全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部分等
- 雪龍:雪龍號是中國的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
- 17顆永續寶石: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UN SDGs)
- 潔淨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
- 可持續漁業:漁業可持續發展旨在保護海洋環境,確保漁業資源的長期健康,同時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讓海洋呼吸,應對氣候變化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特使呼籲「讓海洋呼吸」:「我們呼吸的每一秒氧氣都來自海洋」。海洋的健康水準正在下降,人類的污染、化學物質和塑膠,還有過度的漁業捕撈,都對海洋的保護帶來了挑戰。而利用好海洋,控制人類的碳排放是一個值得海洋科學家共同探討的話題。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問題特使彼得·湯姆森分別在202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海洋素養訓練課程致辭及2024年全球海洋發展論壇闡述了「讓海洋呼出氧氣和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他表示:
「我重申了一個事實:我們呼吸的每一秒氧氣都來自海洋」(UN News, 2021)
「利用好海洋,控制人類的碳排放是一個值得海洋科學家共同探討的話題」(China.org.cn, 2024)
「讓海洋呼吸」- 吸收熱量和二氧化碳,在減輕氣候變遷影響(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海洋同時產生地球至少50%的氧氣。當今的氣候變化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導致氣候顯著變暖,海平面上升,隨之而來的冰川消融和海洋酸化,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換言之冰川、陸地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沒有健康的生態系統,我們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地球。
讓海洋呼吸,為地球降溫

「綠色藍圖1.5°C」緩解極端氣候,守護「冰川、陸地、海洋」。
根據《巴黎協定》,各國同意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確保長期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幅保持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升溫限制在1.5℃以內。1.5°C的含義與重要性是即使全球氣溫只升高零點幾度,其影響也至關重要。對於一些國家和脆弱的生態系統來說,隨著地球溫度每一次的升高,極端氣候事件以及其風險也會加劇。科學證據明確地顯示:為了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影響,並保住一個宜居的星球,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抑制全球變暖,並將這項任務作為當務之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由於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全球暖化,情況就如用一張被子蓋著地球,令熱力無法反射到太空,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目前,因為人類的活動,例如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令我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氣候快速變暖。隨著氣溫的上升,地球亦開始出現「病痛」,原因是地球內一切的事情和生物都是互相緊扣著,一旦大自然失去平衡的能力,人類亦難以獨善其身。
「綠色藍圖1.5°C」支持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經濟、綠色融資(氣候融資)、新能源、綠色產業、生態旅遊等,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支持以「一帶一路倡議」與尤其發展中國家合作開展綠色能源產業(比如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項目,並加上數智化管理,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例)、農業產能和生態建設合作為傳統行業進行綠色轉型,轉化成綠色產業並構建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同時,我們也大力提倡綠色企業和產業鏈,透過深度參與社會和社區的ESG工作,一方面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另一方面,可以同時實現企業經濟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方針,共同加速綠色轉化過程,讓全球更快縮減碳排放,以實現“3060”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促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綠色藍圖1.5°C」支持聯合國三大「里約公約」作為應對氣候危機的重要基石。1949年中國全年發電量僅為43億千瓦時。今天,數字已經達到了9.5萬億千瓦時(超2000倍增長)。更令人驚嘆的是社會用電,可再生能源已經佔據了三份一。國家作為光伏發電及風電裝機第一大國,綠色能源的發展是應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舉措。緯利相信以社會及社區層面組織及主導的計劃,能夠更有效的落地落實。透過倡議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的理念,連接不同界別,我們共同以行動應對迫在眉睫的全球挑戰,讓大眾和的下一代更加正視地球的「健康」。
小藻與大鯨橫越海洋之旅故事


故事由鯨魚潛入深海覓食,再返回水面呼吸開始。鯨魚透過其垂直移動將礦物質帶到海洋表面,這種習性被稱為「鯨魚泵」。大鯨魚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遷徙到不同的海洋地區覓食和繁殖,此稱為「鯨魚傳送帶」。在每一次旅行中,牠們總是帶著牠們的好朋友——小藻,或者更確切地說,微藻(浮游植物)。原來鯨魚的排泄物中含有浮游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養份,如鐵和氮。這就是小藻如何與大鯨魚合作,為大氣層生產氧氣。
鯨魚在排便的時候,會釋放鐵元素促進浮游植物(藻類)的生長,增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改善全球氣候。其他的海洋浮游生物及細小的魚類,包括磷蝦,也因為鯨魚的存在,而得以蓬勃生長。當這些鯨魚營養餐沉到海底的時候,一些終年棲息在海底的生物,也因此而獲得養分。
所以,保護海洋保護,減少海洋污染,不單止能夠保護到鯨魚(藍鯨)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其他的海洋生物,以至到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都能夠得以保護。
與國家機關共同推動保護海洋倡議

中國的四個主要海域包含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這些海域位於中國周圍,屬於中國的近海,總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當中,南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面,通過狹窄的海峽或水道,東與太平洋相連,西與印度洋相通,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閉海,南北橫跨約2000公里,東西則有約1000公里,總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
廣東南澎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域總面積35,679公頃,地處南澳島東南,粵閩台三省及東海與南海交匯處,緊貼北回歸線,為熱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區。其區位優勢明顯,水文氣候條件獨特,海底地形地貌奇特,生物多樣性豐富。2015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譽為「中國南海典型的海洋生物資源寶庫」及「中國南海北部活的自然博物館」,設有海洋生態展館、海候鳥自然保護區和海島國家森林公園。分佈於保護區內的海洋生物多達1,308種,其中海洋脊椎動物314種。區內有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17種及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8種,更是中華白海豚、江豚、鸚鵡螺、海龜、黃唇魚、海馬、鹿角珊瑚、薔薇珊瑚等多種珍稀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洄游和棲息海域。
中華白海豚是近岸定居型物種,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聚居,牠們喜歡生活在水深5-20米的近岸海域,所以,有時候我們在廣東南澎海洋保護區就能見中華白海豚的蹤影,牠們是名副其實連接起陸地(綠色走廊)與海洋的精靈及親善大使。隨着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不斷縮小,數量也在持續下降。1989年,中華白海豚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15年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易危物種」。
緯利與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倡議,進一步加強保護海洋,以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
天山冰湖(陸地上的海洋)「可持續漁業」


冰川融水鑄造「陸地上的海洋」,「讓海洋呼吸」。
來自海洋的饋贈,冰川上的可持續漁業。天山冰川融水化作冰湖,孕育著來自大海的饋贈「海鮮」。冰川融水鑄造「陸地上的海洋」,建構「離海洋最遠」的可持續漁業,作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經濟,減輕了海洋的負擔,也助力當地民衆增加收入,加快鄉村振興。冰川與陸地聯手合作,保護了健康的海洋,「讓海洋呼吸」。
「讓海洋呼吸」- 吸收熱量和二氧化碳,在減輕氣候變遷影響(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海洋同時產生地球至少50%的氧氣。「讓海洋呼吸」宣揚守護海洋,減少碳排放、避免過度捕撈、減少污染海洋,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海洋生態系統。緯利期望通過可持續漁業,增加魚類作為食物的供應,減少全球過度捕撈的行為,為海洋帶來喘息的機會。
冰川化作冰湖,孕育可持續的漁業。天山冰川融水穿過連綿不斷的天山,奔向伊犁河谷孕育出生態宜居的新疆伊犁。在天山腹地這個陸地上築起「海洋」,充分展現冰川、陸地與海洋融合一體。可持續漁業助力海洋可持續發展:避免過度捕撈、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讓海洋呼吸,讓大眾明白保護海洋與空氣的重要性。
陸地上的海洋,迎來大自然的饋贈。2014年第—批優質三倍體虹鱒發眼卵從北美、丹麥等地被運到位於新疆伊犁尼勒克縣喀拉蘇鄉的三文魚基地。全世界可以養殖這條魚的水域稀有,來自新疆天山山脈冰川雪融水有著“聖水”之稱。在8°C左右的冷水中,魚卵經過60天精心呵護,孵化成為魚苗,再經歷4-6個月,幼魚最終進入養殖網箱。
三文魚基地位元於新疆伊犁河谷 – 尼勒克,年平均水溫約12°C,養殖區平均水深約150米、水面面積約186,000畝。魚苗孵化基地年產4000萬條。伊犁河谷因天山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優勢,冷水資源豐富。我們將到訪綠色企業,學習如何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 – 以冰川水孕育三文魚,加快鄉村幫扶及鄉村振興。參與者將參觀三文魚生產線,學習可持續漁業對地方民眾、社區、經濟、環境所帶來的正面發展。
築建生態搖籃,孕育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資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魚類為近30億人口提供了20%的動物蛋白;超過80%的人類膳食來自植物;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多達80%的人口依靠植物製成的傳統草藥來獲取基本的醫療服務。聯合國定立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又稱生物多樣性計劃)目的就是要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期望不同的國家、組織、界別都可以按各自的方式,支援落實多樣性。
對於生物多樣性,大眾較容易的理解是很多的植物和動物類別,極其量會加入微生物在內。但原來真正的生物多樣性,還包括了生態系統方面的冰川、陸地及海洋等。簡單而言,地球上所有物種都是互相關連著,生態系統之間各有不同的連接、互動及影響,最後才能成就美麗的地球。
保護冰川,我們保護了陸地;通過保護陸地,我們保護了海洋;通過保護海洋,我們保護了冰川。大自然與人類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互相倚靠。這就是「綠色藍圖-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倡議的靈感來源。
守護海洋,讓海洋呼吸
海洋通過浮游植物(微藻)產生氧氣。這些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海洋藻類生活在水面附近,微藻非常善於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養份和水轉化為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中,牠們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就像植物一樣,牠們吸收二氧化碳,利用光能製造碳水化合物,產生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氣。
此外,這些微小的生物吸收了大約37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CO2),約佔地球上二氧化碳總量的40%。這相當於1.70萬億棵樹 —— 等同四個亞馬遜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鯨魚在其漫長的一生中於體內積累碳,每頭大鯨魚平均會碳封存33噸二氧化碳。當牠們死亡,便會連同二氧化碳沉入海底,將這些碳從大氣中帶走幾個世紀。而一棵樹,一年最多只能吸收大約48磅的二氧化碳*。由此可見,浮游植物和鯨魚是碳截存(碳吸存、碳封存或碳固定)的表表者。
緯利教育公眾,並鼓勵孩子們通過培植浮游植物(微藻)創造獨特的海洋氧氣罐。通過種植浮游植物來瞭解這些微小生物如何固碳(碳截存、碳吸存、碳封存或碳固定),並成爲浮游動物和磷蝦水生食物網的基礎(初級海洋食物網)。這些浮游動物和磷蝦將成為其他海洋生物包括鯨魚的食物來源,及構建了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拯救海洋生物和鯨魚,當然,更重要的是吸收二氧化碳並向大氣產生氧氣,讓海洋呼吸。
從培植浮游植物的「種子」開始,這些浮游植物會被送回海洋。最終,微藻變成「海洋氧氣罐」。這是緯利從冰川、陸地延伸到海洋的「綠色藍圖」可持續保育目標,從而實現人與自然融合一體,達致和平、健康及繁榮,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更美麗的地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文章「大自然對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

「讓海洋呼吸」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14,核心是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海洋呼吸」以多元模式啟發民眾對保護海洋的意識。再加上實踐,讓大眾明白從海洋釋放潔淨空氣對於人類和生物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續漁業作為保護海洋健康與資源的貢獻。
企業與機構代表、師生也可以選擇參與SDG在中國™研學團(學校)、SDG在中國™考察團(企業與機構)。通過1.5°C氣候行動™「讓冰川退燒 – 新疆天山1號冰川之旅」體驗「冰川、陸地、海洋融合一體」的理念,並實踐人、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請按此以閱讀更多內容。